本書敍述朱重八(朱元璋)從一介平民揭竿起義至燕王朱棣謀反篡位趕盡殺絕登上皇位為止所發生的故事。
少有機會接觸歷史書籍的我,閱讀『明年那些事兒(壹)』有著極大的樂趣,大半原因是作者流暢的文筆和亦詼亦諧就像是天橋下說書的傳統藝術般神靈活現,將原以為枯燥無味的稗官野史化為一幕幕的戲碼在眼前展開。
歷史就像一面鏡子, 不同的時間、地點、人物、卻週而復始做著同樣的事—爭權奪利。綜觀: 無論是衝鋒陷陣的將帥抑或是謀反篡位的藩王,他們的成功與失敗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個性』使然。[想要他的命,才縱容他的不法],是對權力欲望極強的朱元璋最傳神的描述, 對他威脅愈小愈掌大權。生於亂世的他,歷經千辛萬苦,躲過無數次的生死威脅。索性堅強的意志和決心可以戰勝一切困難,縱然遭遇天險,執著的信念和無畏的心靈便成為最強大的武器。
相較於心胸狹窄,有仇必報的朱元璋,朱允炆(明惠帝)是個仁慈且情感脆弱的君王,發現擁有天下的自己卻是個孤獨無助的人。從坐上皇位起,要防備藩王、大臣、宦官和身邊所有的人,他和皇位是一個公開的目標,要隨時應付外來和內在的壓力與打擊。明惠帝所犯的最大錯誤在於不知道,對付無賴要用無賴的方法,以致江山讓人搶走。
從一個不通人事的少年到一個老謀深算的藩王;是一個爾虞我詐的宮廷爭鬥,是你死我活的戰場拚殺改變了朱棣。當他得知父王將帝位交給朱允炆(朱棣姪兒)便了悟他的人生最痛苦的地方不在於有一個悲慘的結局,而在於知道了結局卻無法改變。朱棣是個頭腦清楚的人,他用和善的面孔應付服從他的人,殘暴凶狠的面孔對付敵人,他認為殘暴是一種手段,懷柔是另一種手段,使用什麼樣的手段是次要的,達到目的才是根本所在。為了達到目的可以壓抑自己的感情,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這是朱棣的人生觀,也造就他日後成為一位君主的成功關鍵之一。
歷史是一個好客的主人,卻從不容許客人取代它的位置。歷史也從來就不是一個人或幾個人可以支配創造的, 這就是時勢造英雄。以此句為第一卷畫下句點再適當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