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igital divide  
 

感謝網際網路上無所不在的文字,更不用說手機簡訊的普及,今天我們的閱讀量,可能遠超過七○年代或八○年代,當時電視是大眾傳播媒介。但使用網路是另一種不同的閱讀形式,源自它背後一種不同的思維,甚至是一種新的自我認知。瑪莉安.沃夫(Maryanne Wolf),執教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的心理發展學專家,《普魯斯特和烏賊:人類大腦如何演化出閱讀能力》的作者,她表示「人類的大腦並非由我們讀了什麼,而是由我們如何閱讀來形塑。」她憂心網路倡導的閱讀風格,把「效率」和「即時」置於一切之上,會削弱我們深度閱讀的能力。P10

 

柏拉圖在《費德魯斯》(Phaedrus)裡,描寫蘇格拉底哀嘆書寫文字的發展。他擔心,當人們依賴文字而取代了他們腦海裡的知識時,套用書中對話主角之一的話,「他們將停止運用記憶而變得健忘」;因為「他們將接收大量訊息,但缺乏正確指導」;「他們會被視為是博學多聞之士,其實他們在多數領域仍然相當無知」;「他們將充滿自負的假聰明,而不是真智慧」。蘇格拉底並沒有錯,新科技確實有其憂慮的負面影響,不過,蘇格拉底同時也暴露出了他的短視,他無法預見寫作和閱讀將透過許多不同的方式來傳播訊息,啟發新的想法,並擴展人類的知識(如果稱不上是「智慧」的話)。P12

 

當我們的心靈活動排除豐富的文化遺產時,我們便面臨了一項危機—變成心靈廣而薄的「薄餅人」(pancake people),因為我們連結到一個按鍵即得的龐大資訊網路。P16

 

書中闡述我們日常生活中諸多不經意的行為, 例如網站的瀏覽、資料的搜尋、在閱讀剪貼任意拚湊的過程中,已不知不覺改變人類千百年來的習性。看似擷取大量的資訊往往無法長久保留,因為那些與日俱增的段落再也無法在有限的腦容量中佔有一席之地。

 

教人擔憂的是人們往往忽略的細節,例如敗壞的線上禮儀只要和自己的看法迴異便大肆批評、衰退的閱讀習慣無法咀嚼文意或做深度思考,流失的專注力同時在不同視窗中游移。此時反觀柏拉圖與蘇格拉底當時的憂心對照今日的社會現象,莫不是當頭棒喝。

 

隨著科技的進步,知識汪洋中的訊息取之不竭,相對的我們也失去了逐頁翻閱時深度閱讀所要強調的價值,不僅僅從文字表面獲得的知識而已,『更重要的是,作者的珠璣箴言引起我們心靈上的共鳴。藉由持續專注的閱讀,或沉思默想,從而打開心靈祕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們在這裡獲得歸屬感,對事情做出結論,找到認同的觀點,孕育自己的想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貴婦Grace 的頭像
    貴婦Grace

    貴婦Grace的爐柴時光

    貴婦Gr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